<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义乌365便民中心电话_365篮球直播吧_现金365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纪检监察

        廉政清风(九)

        发布时间:2012-09-09 17:58:17


                                                 义乌365便民中心电话_365篮球直播吧_现金365人民法院

                                                     廉   风

                                                    (第九期)

                                               从“学而优则仕”说起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曾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可后来,这句话却备受批判。据说,它使我国古代大部分知识分子产生了对权力“异常的亲和力”,终生为敲开仕门而奋斗。此风一代代传下来,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听起来真有些毛骨悚然。可将这句话还原到它的初始语境中去,却不难发现,这种批判不尽科学。

        “学而优则仕”,原话乃孔子高足子夏所说,全文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作如下解读:“优,有余力也……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意思是说,当了官的人再学习对当好官更有帮助,有了学问去当官可以检验其学问是否渊博、实用。在这里,朱熹把“优”作余力解。如果仍作“优秀”解,按照古代字书的释义,“则”可以是连接词“即”,也可以是语助词“者”,又可理解为:当官当得好的人注重学习;学得好的人可以当官。不论哪种解读,重点都在“学”上——这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把重点转移到 “仕”上,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当官,显然是误读。

        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学”,这才创造出了灿烂辉煌、万古长青的文化宝库。在这座宝库里,随处可见尊师、重教、善读、贵学的光辉记载和动人典范。正如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所说:“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在儒家思想中,“学”的终极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以获得知识。要通过学习,增长知识,端正思想,加强修养,从而管好家,治好国,使得天下太平。因此“学而优”者,自然是具备为“仕”资本的。

        “仕”者,官吏。“学而优则仕”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引导文人入仕,当官求权。

        有人认为,在“学而优则仕”的诱惑下,一些文人不安于“士”,偏要奔“仕”途,结果走上了不归之路。南北朝那位山水诗写得极漂亮的头牌诗人谢灵运就是典型例子。如果他不去当什么官,老老实实写他的山水诗,最后也不至于掉了脑袋,而其文学成就也绝不止于此。平心而论,这是“学而优则仕”的错吗?虽然谢灵运被誉为中国山水诗之鼻祖,但古人说他,“为性偏激,多愆礼度”,“博而无检”,“纵放为娱”,“好为山泽之游,穷幽极险。从者数百人,伐木开径;百姓惊扰,以为山贼”……如果有学问、诗写得好,就骄傲狂浪,实际上是学而不优,不但不能为“仕”,就连高尚之“士”也谈不上。

        任何一个官吏,首先是肩负职责,进而在履行职责的基础上行使相应的权力。真正“学而优”者,不论身处何种岗位、官居几品,始终明白“仕”的职责是为国泰民安。历史上不少文人,如唐宋八大家、苏门四学士,他们以学入仕,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生民疾苦而奔走呼号,由此来看,“学而优则仕”又有何不可?至于那些出于私心杂念,把“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进而获取权力谋取私利的人,从来都是为人所鄙弃和不屑的。

        荀况有言:“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意思是说,做学问的不必都去当官,但是为官者必须要学习,这也正是“仕而优则学”所倡导的。

        历史上活到老学到老的“仕”者亦不少见。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例,这位能文善诗的文学天才,一生着作甚丰,至今尚存诗歌9000余首和数十册文集。除在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他在抗敌救国的仕途中,始终充满了慷慨激昂、拥马横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他自少至老,好学不衰,堪称为官文人的典范。陆游任隆兴(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写过一首《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头顶白发尚挑灯夜读,只因明日还有公务在身才控制自己只读到二更时分,肚子饿了,就喝杯山药粥——一个安贫乐道、孜孜好学的官吏形象跃然纸上。

        “仕而优则学”于现代官员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当前,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尤为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涉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干部要想跟上时代的节拍,开拓一番事业,眼界必须开阔,思路必须创新,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学习。

        因此,让“学而优”者有入“仕”的途径,令“仕而优”者有必“学”的精神,这种“士”与“仕”的良性结合,是合乎科学、相辅相成的一条干部路线,无何不可。

        (转摘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