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血样年华》,又一遍接一遍地重读《红色家书》中王孝锡烈士写给父母亲的诀别信,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王孝锡那刑场上慷慨赴死眉不皱的英勇画面屡屡浮现我的眼前。这是1928年12月29日夜,王孝锡在临刑前写给父母亲的一封家书。在预感敌人要杀害自己后,他视死如归,向狱吏要来笔墨,以诗代信的方式,怀着一颗感恩的孝心,从容地给父母亲写下了这封诀别信。并请看守将写好的家书送给同乡,请其转交父母,走完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王孝锡生于甘肃省宁县太昌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学生时代的王孝锡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大量革命刊物,结识了刘含初、魏野畴等共产党人。“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投入到反对黑暗统治和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去,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王孝锡回到家乡,与任鼎昌、王晓时等人成立青年社,在甘肃陇东地区播撒革命的火种。
1927年3月,经刘伯坚、邓小平等人推荐,王孝锡、胡廷珍等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兰州工作。他整顿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党务,加强省党部的进步力量,建立中共兰州特别支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西北的地方党组织遭受重创,革命处于低潮阶段。王孝锡意志坚定,回到家乡宁县成立中共邠(陕西彬县)宁(甘肃宁县)支部。王孝锡任支部书记,组织领导革命群众在陕甘地区坚持斗争,宣传进步思想,组织革命活动,开展武装斗争。
王孝锡在宁县组织的革命活动,引起当地反动当局的极大不安,对革命活动进行血腥镇压。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反动当局一次次酷刑审讯,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对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进行驳斥。他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视死如归。4天后,王孝锡在赋诗“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中从容就义。就义时,王孝锡年仅25岁。
“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由家书的起笔可以看出,在狱中,临刑前,王孝锡的心情是复杂的,也预感到留在人世的时间不多。此刻,他的心中十分想念远方的父母,想念家中的妻儿。但是作为一名革命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宁愿把自己的鲜血洒遍这片多情的土地,洒在这地北天南,盼望着能够“驭飞云,驾慧船,直达日月边。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化作尘烟”。他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把共产党人为国捐躯、为民赴难的满腔热血洒遍这多彩神州大地。
“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在正义凛然的背后,浸透着烈士的满腔柔情和家国情怀,让共产党人的初心、人格、理想、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共产党人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着父母妻儿,也有着七情六欲。为了革命理想,为了劳苦大众得解放,他们抛妻离子,走上革命道路,“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家书读到最后,让人潸然泪下。对父母亲的孝心,对家人的爱心,他眷念人间,他怀念亲人,特别是风烛残年的父母。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肩上的责任,他心中的追求,任何力量都不能移我心、不堪动我情。
诵读这封诀别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即将走上刑场的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和家国情怀;诵读这封诀别信,让共产党人那伟大的追求和崇高的使命有了光亮和温度;诵读这封诀别信,把共产党人真切动人的家国情怀融入这字里行间,让信仰散发璀璨光芒,让共产党人的亲情和孝心散发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芬芳。
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忘记过去,可能会迷失方向;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读红色家书,要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坚贞决绝,就要传承对党忠诚的革命信念,淬炼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本色。要坚定理想追求,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总书记为我们绘制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的现实。